簡訊實聯制觀察筆記(四):防疫實益與總結



陳舜伶姜柏任Cathy Lee
2022年06月29日

在前面幾篇的筆記中,我們分別從 NCC 與 1922 疫調平台公布的數據分析簡訊實聯制使用的趨勢、比較資料來源間的差異、並探討可能造成發送量變化的因素與相關的裁罰爭議。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將介紹 1922 疫調平台下方橫幅所提供的實聯制簡訊的調閱數,並與送驗數、確診案例數相互對照,討論簡訊實聯制作為疫調輔助措施的有效性 (effectiveness),並為這系列的觀察筆記做一簡單的總結。

圖一:1922 簡訊實聯制調閱數變化(對照每日送驗數與確診數)圖表,2021 年 11 月中旬至 2022 年 3 月下旬。
圖二:1922 簡訊實聯制調閱數變化(對照每日送驗數與確診數)圖表,2022 年 3 月下旬至 5 月底。

圖表說明

  • 藍色實線:簡訊實聯制每日的調閱數量,單位為則。我們將疾管署「簡訊實聯制 – 民眾資料調閱紀錄查詢服務」(即本系列文章所稱的 1922 疫調平台)網站上所揭露之「累積調閱筆數」統計數字與前一日相減,即可得知當天的調閱筆數。
  • 紅色實線:每日本土新增確診案例數,以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於記者會與疾管署網站新聞稿公布之數字為準,單位為人。如前篇筆記所言,衛福部公布的每日新增確診數並未區分本土或境外移入案例,我們因而以人工整理每日本土確診案例數,較能反應國內實際的疫情狀況。
  • 黃色實線:總送驗數,單位為件。資料來源為疾病管制署開放資料平台「台灣 COVID-19 冠狀病毒檢測每日送驗數」每日合計數據。雖然疾管署有提供通報來源的個別數據(法定傳染病通報、居家檢疫送驗、擴大監測送驗)1,但因資料來源係收集自醫療院所2,並無法特定出受疫調匡列而須採檢者的數量,因此以總送驗數作為代表。

調閱數資料

2021 年 11 月中旬之前

簡訊實聯制 2021 年 5 月 19 日上線,6 月 3 日才啟用手動調閱機制,地方政府衛生局有疫情調查需求時,需向指揮中心申請調閱並經其審核通過才能取得。6 月下旬在衛福部新聞稿中我們首次看到調閱數的統計數字,截至 6 月 29 日止,共有 16 縣市政府衛生局申請調閱,但總調閱數僅 303 筆。3

此後,衛福部未再正式發佈調閱數的統計,在第二篇筆記中已經提過,提供民眾查詢調閱紀錄的 1922 疫調平台起初並未在下方提供總發送數、前一日刪除數、總調閱筆數等統計資料,衛福部對於何時開始提供這些數字也沒有發佈官方公告。

我們在 11 月 18 日發現了 1922 疫調平台下方橫幅的統計數字。當天所顯示的累計調閱數為 12,133,436 筆,但因平台並未說明起始日,因此無法確知統計期間;也因為平台並未提供歷史資料,無法了解 11 月中旬以前的實際調閱情況。

2021 年 11 月中旬之後

前篇筆記所述,自 2021 年 11 月 18 日起,我們開始逐日蒐集 1922 疫調平台的簡訊實聯制統計資料。由於該平台僅提供累計的調閱筆數,我們透過將兩天的數字相減推估出前一日的調閱筆數,並製成文首的兩個圖表;曲線的斷裂處為平台漏未更新統計數字致資料缺漏的日期。由於 2022 年春天疫情急轉直下,本文的兩個圖表以 3 月中下旬為界,左右縱軸刻度均有調整,還請讀者留意。

疫情、採檢數與調閱趨勢變化

疫調目的在於特定確診者可能的接觸者,並針對風險較高者進行匡列、採檢4 ,當接觸者採檢為陽性時,也可再進一步針對其接觸者進行匡列與採檢。而簡訊實聯制涉及大規模且常態的個人資料蒐集與利用,此一疫調輔助措施對於疫情控制是否真有助益?各縣市衛生單位是否有一致的調閱原則?調閱之後是否有一致的處理方式或原則、如何判斷同一場所中哪些人是近距離接觸者?被調取實聯資料的人之中有多少被判定為接觸者而被匡列、採檢,其中又有多少是若無簡訊實聯制傳統疫調便無法觸及?相關單位並未公布調閱相關的程序性規範,也沒有實證資料來支持此等個資蒐集與利用的合理性、必要性或簡訊實聯制的有效性。我們將 2021 年 11 月中旬之後的這段期間依照疫情進展分為三個階段,比對各期間內調閱數與送驗數的變化情況,以觀察簡訊實聯制在疫調輔助上可能的作用。由於疾管署總送驗數的統計資料並未針對採檢的理由再作細分(如疫調、出入境、特定場所職業的採檢規範等),因此只能從調閱數量與總送驗數兩者的波形變化來推估兩者是否有相關性。2021 年 11 月中旬之前的部分由於資料欠缺,本文僅簡短討論。

2021 年 11 月中旬前

2021 年 5–7 月(三級警戒期間)

疫情在 2021 年 5 月下旬到達高峰(以七日平均來看最高峰時期每日新增確診案例接近近六百例),而後逐步下降,在 6 月下旬確診數已穩定降到二位數。簡訊實聯制於 5 月 19 日上線後,截至 6 月 27 日總發送總數達到 6.19 億筆,截至 6 月 29 日累計確診個案有 12,488 例,累計調閱數卻只有 303 筆,而這段期間累計的採檢數高達約 100 萬件(每日新增採檢數從一萬三千到三萬七千件不等),由於調閱量與新增採檢數之間的巨大差異,可認為在這波疫情的高峰,簡訊實聯資料對於疫調與防疫工作幫助實屬有限,有關單位在未充分思考資料如何利用的情況之前,便開始進行大規模的個資蒐集,這種不考慮有效性與必要性、先蒐再說的做法,也與個資法的原則有違。

2021 年 8–11 月中旬

2021 年 7 月 24 日,疫調輔助平台在疫情降級前上線。5相較於先前採取的人工調閱,在簡訊實聯制資料整合進疫調平台後,不僅地方衛生局應能更快速掌握確診者足跡,衛福部也應更能迅速掌握簡訊實聯制資料的利用狀況,但這段期間衛福部並未再正式發佈相關的統計。

10 月間輿論開始對簡訊實聯制措施維持的必要性問題提出質疑,指揮中心回應時僅表示相較於類細胞簡訊,實聯制的觸及範圍可以更小更精確,此一評估雖非不合理,但本文後續會提到,以受影響的手機號碼(調閱筆數或類細胞簡訊發送數)而言,視資料蒐集與調閱實際執行的情況,實聯制的影響範圍未必能做到比類細胞簡訊「更小更精確」。指揮中心或衛福部並沒有以循證 (evidence-based) 的方式證成此一措施存續的必要性,也沒有提出任何統計數字正面回應簡訊實聯制措施相較於傳統疫調而言在防堵疫情上的實際效果。亦即,有多少人是傳統疫調追蹤不到而透過調取簡訊實聯資料才得以進行匡列?調閱幅度(如重疊時間)是否合理?在確診者曾出入大型場所時,如何判斷所調閱的實聯資料中哪些人屬於近距離接觸者?或許可以說即使傳統疫調能匡列到的對象,簡訊實聯制也有助於加速匡列速度,但相關單位也未提供有助於考量時間因素的資料。

2021 年 11 月中旬後

2021 年 11 月中旬 – 12 月底(圖一)

11 月間台灣疫情穩定,12 月 5 日更是達到連續三十天本土零確診6,直到 12 月 9 日才有第一件本土確診案例7。然而在這段本土零確診的期間內卻有半數以上的日期每日調閱了數千到一萬多筆,僅有四天的調閱數為零;既然本土持續零確診,那麼為何會有資料調閱?我們仔細觀察這段期間的疫情發展並對照相關新聞,注意到在這段期間仍不時有場所由於有確診者足跡而停業、清消8,而這些確診個案都是在入境一段時間後才驗出陽性而被列為境外移入案例、9,我們推測這段期間的調閱數可能與個案檢疫期滿後的境內活動足跡有關。10

12 月 9 日的本土案例為中研院實驗室感染的單一事件。由於前後幾天並沒有入境檢疫期滿後被發現確診的案例,且通常疫調會橫跨數天,所以事件發生前後的調閱數很有可能都與本案有關;即使只保守計算事件發生之後兩天的調閱筆數,合計也高達二十三萬餘筆。11由於疾管署與各地衛生局從未說明調閱的原則與範圍、也未依調閱理由區分詳細數字,雖然可從新聞數據得知本案共匡列 479 人(含居家隔離、自主健康管理、及自我健康監測三類),但無法確知匡列、採檢對象中有多少人從簡訊實聯制調閱而來,其中又有多少人是傳統疫調無法特定、因簡訊實聯制才找到的確診者。以每週總送驗量的趨勢變化來看,事件發生後當週的採檢情況與前一週相比也並沒有明顯的增加。而從調閱筆數觀察,實驗室感染僅有單一確診個案,卻調閱了二十三萬多筆簡訊;與過去幾件感染源數量不明或更多事件相較,如 2020 年鑽石公主號事件(發送類細胞簡訊六十二萬筆)12、磐石艦號事件(發送類細胞簡訊二十一萬筆)13、2021 年萬華社區熱點 (發送類細胞簡訊六十萬餘筆),恐怕很難說簡訊實聯制一定能比類細胞簡訊更小更精確。

實驗室事件之後,疫情恢復穩定,除有零星防疫旅館感染個案14後來改列為本土之外,並無其他本土案例。12 月中下旬不知為何資料空缺的情況高達六天,是資料缺漏最為嚴重的時期。就僅有資料來看,相較於實驗室案例之前, 這段時間的調閱量似乎有稍微升高的趨勢,其中更有一天在沒有本土案例的情況,也有單日十萬多筆的調閱,但採檢量的趨勢變化維持平穩,加上案例少,無法看出調閱量變化與採檢量變化之間的關聯或相關疫調對於疫情控制的較果。

2022 年 1 月 – 3 月中旬(圖一)

時間進入 2022 年 1 月,趨緩已久的疫情又再有復燃態勢,每次事件所調閱的規模也越趨龐大。

1 月桃園機場群聚傳染事件由 1 月 3 日的首例確診揭開序幕,次日(1 月 4 日)的單日調閱量就高達三十四萬餘筆;然而一月初採檢數相較於 2021 年底疫情較和緩時並無顯著上升,週間變動維持在低點約一萬件、高點約兩萬件的區間。雖然 1 月 4 日調閱了大量的簡訊,但從當時新聞來看,匡列的先是機場相關工作人員、後為歌友會全體成員預防性採檢15,似乎仍未脫離傳統疫調可處理的範疇。1 月中旬擴大成銀行聚餐群聚事件,確診數緩步攀升,在 1 月 20 日超過 20 人;簡訊實聯制的調閱數則明顯增加,在 1 月 12 日、13 日兩日先是調閱了共六十九萬餘則,隨後持續在單日十五萬到二十萬則間擺盪,每日送驗數的數量則些微上升,低點在兩萬件,高點則約三萬件。 1 月 22 日的當日確診數增加至 82 人,陳時中重申餐廳未落實實聯制就禁止內用16;簡訊實聯制的大量調閱此時已成為常態,在 1 月的最後一週,僅有一天略低於二十萬則、有五天超過二十五萬則,並在農曆年前調閱數達到新高,小年夜、除夕兩天分別調閱了三十五萬則與三十九萬則。單日送驗數在 1 月下旬略高於 1 月中旬,低點約兩萬五千件、高點約在三萬五千件,僅 1 月 24 日出現四萬四千件的高峰;但在農曆年前簡訊實聯制每日調閱數大幅增加時,送驗數卻掉回單日一萬多件的水準,出現調閱量與送驗數的變化趨勢相反的情況。這是因為年前醫事檢驗人員提早安排休假、還是加強疫調所調閱的資料最後實際需要匡列採檢的人不多?以目前有限的資訊,我們無法得知實際情況。

農曆新年期間確診數沒有顯著減少,但檢驗量能下降、調閱數相較年前也下降。在 2 月上旬高雄港群聚事件發生、旗津萬人採檢17後,送驗數一度上升到一天四萬七千件、略高於年前 1 月 24 日的最高點,然而這兩個高於一般波形的時間點之前調閱量並未明顯增加。同時間旗津18和桃園19則分別設立了社區篩檢站,很可能主要的採檢量增加為社區或機構的大型篩檢,而不一定是由簡訊實聯制疫調而來的匡列與採檢,這也是統計資料目前僅有總送驗數的不足之處。

2 月中旬的調閱量先是降到了比一月中旬稍低的水準,介於八萬至十六萬多則間,但在 2 月 18 日後又突然暴增,接連三天達到單日三十八萬則、四十一萬則、六十六萬則,推測是跟成員遍佈各地的宗教團體聚會群聚案20有關。2 月 22 日調閱數陡降至四百多則,除 2 月 25 日雙北出現感染源不明案例21時兩日共調閱了二十一萬則簡訊外,其後便維持每日數百至數千則的調閱數直到月底。送驗數則自 2 月中旬起略為下降,約在兩萬至三萬三千件之間,2 月下旬的每日送驗量再持續降到一萬三千至兩萬件之間,並沒有像簡訊實聯制調閱數量有暴增或陡降的情況。

2022 年 3 月上旬與中旬,本土確診數降到個位數,3 月 10 日陳時中更曾表示本土已實質清零22。調閱數部分雖有三個達單日上萬則的離散尖峰,但其他時間多半維持在數百至數千筆;送驗數則維持二月下旬的水準,但每週變化波形更為規律,與 2021 年底以週為單位呈現週一最高、週日最低的的波形十分類似。每日送驗數雖然比 2021 年底略高,但 2022 年以來也新增了若干採檢或定期採檢的規定,如長照機構新進住民與訪客23、住院病人與探陪病者24、醫療照護機構25、進港船舶及港口26);3 月 7 日起亦開放商務旅客申請入境27,三月與四月的入境人數也比 2021 年底增加,若扣除這些因應新增規定以及入境人數而增加的採檢數量不計,每日送驗數應該與 2021 年底更為接近。

觀察這段期間調閱數與送驗數的變化,年前幾次大規模調閱實聯制簡訊後,送驗數或是新增的本土確診數並無顯著增加;年假期間調閱數居高不下但送驗數呈現低谷,年假剛結束時雖然送驗數攀升,但若扣除未必與疫調相關的社區採檢,送驗數增幅有限;年後到三月中旬這段時間,儘管二月仍有數次大規模調閱,三月之後調閱量大幅減少,但送驗數波形變動則一直相當穩定。1 月 22 日、2 月 5 日前後雖曾出現較為明顯的連動變化 (本土確診數出現高峰後,隔兩天送驗數又有一波高峰,亦可能因此新發現確診者而再有一波調閱),在我們有資料的期間也只出現過這兩次,且這兩次的送驗高峰皆有大型社區採檢,單就兩者的數據變動而論,簡訊實聯制調閱與送驗數變動的相關性可能還是有限。

2022 年 3 月下旬 – 5 月下旬(圖二)

2022 年 3 下旬,本土確診數又持續增加,並在 3 月底突破了三位數。隨著國內各縣市陸續出現源頭不明的感染,每日送驗數在月底大幅上升到每日約三萬件,衛福部同時也重點發放快篩試劑,甚至提出「類普篩」的基隆模式。為了遏止疫情在清明連假繼續攀升,指揮中心於 4 月 1 日再次重申嚴格落實實聯制28,縣市政府也也隨即展開稽查並對未落實者開罰29,或許由於民眾擔心被匡列以及網路流傳「不掃實聯制的理由」的輿論風氣下30,從用量來看效果已不如 1 月時立竿見影31。清明連假後,總統蔡英文宣布進入重症清零、輕症控制的「新台灣模式」,整體防疫策略開始逐步由清零轉為共存。

4 月初開始送驗數與確診數不斷攀升,送驗數在4 月上旬和中旬週維持在低點約為三萬到三萬五千、高點接近六萬的規模,4 月下旬再升高為五萬到接近七萬之間。4 月調閱數暴增,從 4 月 1 日起到 4 月 27 日取消簡訊實聯制為止,總調閱數超過一千八百五十萬筆。從數字的變化曲線來看,送驗數與調閱之間的相關性仍然不是很清楚:例如在 4 月 18 日 至 20 日之間,單日調閱分別高達 147 萬、383 萬、224 萬餘筆,呈現一個明顯的尖峰;而送驗數於 4 月 18 日當天雖然有明顯增加,但週一檢驗量高於週日檢驗量高是波形常態,而接連幾天的送驗數曲線也相當平緩、未有顯著改變。考量調閱簡訊實聯資料之後疫調人員尚需進一步判斷哪些是近距離接觸者而加以匡列,4 月間屢見動輒數十、數百萬筆的調閱資料,龐大的資料量恐怕遠超過當時已疲於奔命的疫調人員所能負荷。或許也因此,即便在調閱數量特別大的幾天,其後數日的送驗數與確診數也未必有明顯增加。另外,之前社區篩檢站送驗數的相關新聞報導雖然零散,但由於相關單位並未提供送驗數來源的細部統計,尤其在送驗數明顯高於常態波形高點的情況下,多少可以補充總送驗數增加的可能理由;而 4 月間衛生單位雖然仍有設立社區篩檢站,但新聞報導已不再特別針對篩檢站的開設狀態與採檢數量進行報導,可用以推估這段期間篩檢站對送驗數具體影響的資料也更少了。

在送驗數與確診數絲毫沒有趨緩的情況下,日前才要求大家落實簡訊實聯制的指揮中心在 4 月 12 日改弦易轍,重新搬出了「臺灣社交距離」 App,鼓勵民眾下載、以接觸通知 (exposure notification) 方式自主防疫32;為提升普及率,更表示民眾於特定類別場所可以出示社交距離 App 畫面替代實聯制33。陳時中甚至宣布若下載安裝超過 1300 萬次、即全國人口六成,便考慮以之全面替代簡訊實聯制34。 4 月 25 日,陳時中表示由於疫情已達一定規模,過去的作法行政速度難以跟上疫情趨勢,除指揮中心改採重點疫調、簡化匡列範圍與程序外35,社交距離 App 已達 800 萬次下載,不日將取代簡訊實聯制36;雖然兩天前距離原先期望的六成人口仍有數百萬下載數的差距,4 月 27 日陳時中表示社交距離 App 已改版完成,且因「取消了相對的疫調,[留著實聯制]已經沒有辦法帶來實質的效果」,宣布即日起取消簡訊實聯制,電信業者不再接收實聯制簡訊,紙本實聯制也同時退場。37

雖然陳時中表示實聯制相對的疫調已經取消,4 月 27 日以前已發送的簡訊仍繼續保留 28 天,簡訊實聯資料的調閱也並沒有立即停止:隔天調閱數立即從原先每天數十萬筆降低到四千多筆,再隔天又降到一千多筆。最初幾天或許還能解釋為舊案收尾或縣市衛生人員的慣性所致,但之後仍有反彈至九千多筆 (5 月 2 日)或一萬多筆 (5 月 5 日)的情況。5 月中旬以後有多天資料缺漏、5 月 25 日全數實聯制資料屆期,除前述兩段期間之外,調閱數字多半維持在數十至數百筆,更有十天的每日調閱數少於一百筆,5 月 15 日及 18 日兩天甚至有低至 4 筆的調閱數字。相對於這段期間的本土確診案例數(從每天一萬多例上升到超過九萬例),這些少到難以想像使用情境的調閱行為,真的是為了疫調所需嗎?雖然 1922 疫調平台提供民眾查詢自己的實聯資料被調閱的情況,但僅能查詢 28 天內的歷史紀錄,若民眾無法在時限內及時發覺資料調閱的異狀,便無法主張其個資法上的權利,這恐怕是 1922 疫調平台在課責性設計上有所不足之處。38

小結

整體而言,在 2021 年間,不論是三級警戒期間、或降為二級警戒之後,都無法看出調閱實聯制簡訊與疫情控制之間的相關性。三級警戒期間僅有的資料顯示上線後 40 天內僅調閱 303 筆資料, 8 月至 11 月中沒有發佈相關統計,11 月中之後到年底之間疫情平穩、本土案例少,雖在實驗室感染案例之後有較明顯的調閱,但與送驗數變化的相關性有限。在 2022 年之後,隨著社區感染增加,同時傳染力較強、潛伏期較短的 Omicron 也成為主流病毒株,疫調也漸露疲態。在 3 月下旬之前防疫政策仍嘗試維持清零,年前與 2 月中之後都有大量的資料調閱,但與送驗數的相關性仍屬有限。另外幾次送驗數明顯增加的期間卻也同時有社區篩檢站開設,單就數據變動情況而言仍無法看出兩者的相關性。4 月以後防疫政策逐漸走向共存,調閱數與送驗數的相關性仍不明顯;同時調閱數暴增,單 4 月 1 日到 4 月 27 日之間的調閱數即已超過截至 4 月 27 日所發佈之累計調閱總數的 43%,已因疫情攀升而人力緊繃的相關單位亦無法消化龐大的實聯制資料。原本陳時中在 2021 年 10 月間表示簡訊實聯制將維持到 2022 年 6 月 30 日(此亦為與電信業者的採購合約終止日期),也因已無實益的理由提早退場。

簡訊實聯制從 2021 年 5 月 19 日上線到 2022 年 4 月 27 日終止,依照 1922 疫調平台的統計,在這十一個多月的時間內總發送數為 47 億 8 千 6 百多萬筆,總調閱數近 4 千 3 百萬則,作為一個涉及如此大規模個資蒐集與利用的疫調輔助工具,實際上對防疫的效果 (effectiveness) 如何,是一個有待回答的問題。值得注意的是,就算是同樣的工具或措施,使用或落實方法不同,結果也可能有所差異。例如,大型百貨為提升顧客對於購物環境安心安全的觀感,在入口即積極落實實聯制,但若有顧客或員工確診,一間大型百貨一天近七萬筆的實聯制資料仍須靠傳統疫調方能進行有意義的匡列39。若在政策宣導上能進一步區分場所風險級別,實聯制的資料蒐集與調閱也會較為限縮,在疫情升高時,或許也能減緩調閱數增幅、減輕疫調人員負擔。40

近一年來疫情起伏,即便是在疫情平緩穩定的階段,始終未見有關單位考慮簡訊實聯制成效應如何評估、或進行相關統計。在資料有限的情況下,本篇僅從總送驗量與簡訊實聯制資料調閱量的變化是否呈現相關切入,並區分不同時期進行討論。或許送驗數與調閱數的關聯性並非用以判斷簡訊實聯制是否有效輔助疫調的最佳選擇,但在政府有關單位提出判斷有效性的方法以前,我們先嘗試為這個問題提供一個切面。若其他人想嘗試從不同角度探討此一問題,為進行本系列觀察筆記所整理的簡訊實聯制資料原始數據(包括 1922 疫調平台與 NCC 所公佈的統計數字)也已公開於 GitHub。希望未來政府以公共衛生或公共安全的理由要求進行大規模的個資蒐集與利用時,能妥善的考慮並回答有效性的問題,方能進一步考慮個資利用是否符合必要性的要求。

總結

台灣是少數長期堅持清零政策的國家,在清零政策尚未轉向前,為求滴水不漏的防疫,除了對於資訊科技的仰賴日漸增加,受科技防疫影響的對象也從少數高風險族群民眾逐漸擴大。在探討科技防疫措施引發的個資保護問題時,簡訊實聯制可說是 COVID-19 疫情以來第一個針對台灣所有人口進行常態性的資料蒐集與利用的防疫措施,但以此大規模的個資蒐集與利用為代價 (trade-off) 是否有其必要,簡訊實聯制對於防疫的效果是什麼,這些問題實應由掌握資料的衛生主管等機關來回答。

另針對個資保護的問題,部分由於歐盟個資法規對於境外傳輸適足性的要求,我國近年來積極討論如何進一步完備個資保護體制,包括獨立個資保護機關的設置。然而自 COVID-19 爆發以來,我國各種大型資料庫的連結、各類防疫工具與措施的使用及課責機制等,皆未進行個資保護影響評估。

雖然走入共存、群體防疫階段之後,簡訊實聯制這類用以特定高風險者並加以匡列的疫調輔助工具重要性已經不復以往;但無法排除未來在面對未知與風險時類似的工具不會被再度使用。若不對於過去經驗加以檢討與回顧,我們便喪失了一次寶貴的學習機會。在這四篇筆記中,我們使用有限的資料來說明簡訊實聯制的使用趨勢與調閱情況,也提出了有關法規背景、資料開放、裁罰爭議、課責機制以及措施成效的問題。希望未來台灣不論在防疫或其他方面,都能有更經得起檢驗的數位治理。

本篇感謝吳全峰、何漢葳、陳盈穎參與討論。
本系列感謝邱文聰、吳全峰、何漢葳、陳瑩穎、趙一穎、鄭詠綺、羅竟祐以及資訊法讀書會同仁參與討論。


上一篇:簡訊實聯制觀察筆記(三):用量變化因素與裁罰爭議


參考資料

  1. 三項通報來源的定義分別為:

    • 法定傳染病通報:符合第五類法定傳染病「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通報定義而進行通報送驗者。
    • 居家檢疫送驗:疫情初期,於居家檢疫期間出現相關症狀而通報送驗者,後隨疫情發展擴大社區監測對象,此部份送驗合併入「擴大監測送驗」。
    • 擴大監測送驗:未符合「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通報定義,但臨床醫師懷疑,經評估認為有必要通報送驗者。

    見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開放資料平台「台灣 COVID-19 冠狀病毒檢測每日送驗數」資料集描述。(最後存取於 2022 年 5 月 12 日)↩︎

  2. 資料集內容包含「醫院、社區採檢站等符合COVID-19採檢條件者之公費檢驗(含 PCR 及快篩)資料,以及部分經民眾同意提供之自費檢驗資料,惟未包含企業或民眾自我檢測之家用快篩資料。」見衛生福利部,Re: 企業快篩的部分統計也在這個統計裡面嗎?,台灣 COVID-19 冠狀病毒檢測每日送驗數,政府資料開放平臺,2021 年 9 月 23 日。↩︎

  3. 參見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簡訊實聯制數據係以合法性、正當性、必要性進行使用,絕無違法情事,2021 年 6 月 29 日;杜冠霖,簡訊實聯花8億只調用303項資料? 議員譏:是用來掃身體健康的,Ettoday 新聞雲,2021 年 7 月 1 日。↩︎

  4. 從過去指揮中心對相關案例接觸者的採檢情況說明看來,經疫調後而特定的採檢對象包含居家隔離及自主健康管理者,但也可能會擴大到部分或全部的自主健康監測者。如郭庚儒,P3實驗室女研究員染疫案 匡列479人最新採檢結果曝光!,健康 2.0,2021 年 12 月 12 日;臺南市政府衛生局,台南市個案22455、高雄市22453 接觸者採檢說明,2022 年 3 月 27 日。↩︎

  5. 張茗喧、江慧珺,疫調輔助平台26日上線 跨縣市掌握確診者足跡,中央社,2021 年 7 月 24 日。↩︎

  6. 葉韋辰,連30天零本土!今增4境外移入 1人轉陽34人遭匡列,TVBS 新聞網,2021 年 12 月 5 日。↩︎

  7. 張茗喧、江慧珺,中研院P3實驗室人員染Delta確診列本土 匡列85人集中檢疫,中央社,2021 年 12 月 9 日。↩︎

  8. 如胡瑞玲,曾到World Gym南京店!染疫者4採均陰性、2劑AZ 仍確診,聯合新聞網,2021 年 11 月 17 日;鮮明、王煌忠、王重皓,最新複驗結果出爐!台中清水5人1陽4陰 這2家全聯停業1天消毒,蘋果新聞網,2021 年 12 月 7 日。↩︎

  9. 如陳鈞凱,單日境外多10例! 驚見20歲男自波蘭「返台7個月後」確診,匯流新聞網,2021 年 11 月 19 日。↩︎

  10. 我們透過 1922 疫調平台公佈的數字對簡訊發送與資料調閱情況進行觀察。由於欠缺對於調閱原則的說明與細項的統計,我們只能從境外移入確診個案和零碎的確診個案新聞報導比對前述相關的調閱筆數,試圖理解在本土幾乎零確診的狀況下的調閱情況。在 2021 年底之前案例數少的情況,尚有可能從新聞中拼湊或推估特定場所的調閱數字;例如涉及社區超市時約一兩千筆、大型零售商場可能高達一萬多筆、購物中心則可能調閱數萬筆。但由於衛生單位並未公布調閱原則,無法得知這些數字是該等場所整天的實聯制資料、還是僅足跡出現前後某時段內的資料,這些推估的數值也只能作為一種參考。2022 年之後,隨著本土案例陸續升高,足跡與疫調場所倍數成長,數字來源更加複雜,就連這樣的推估工作也不再可能。↩︎

  11. 雖然實驗室感染事件的疫調可能延續不只兩天,但由於第三天之後另有防疫旅館群聚的情況,第三天 (37,544 筆)、第四天(52,356筆)的調閱可能不完全是由於實驗室感染事件,雖然僅計算前兩天的調閱數字可能有所低估,但猶如正文所討論,二十三萬筆調閱已經是很高的數字。↩︎

  12. 顧荃,大數據防疫 陳其邁等12人論文登國際醫療期刊,中央社,2020 年 5 月 6 日。↩︎

  13. 怎麼知道我去過?21萬人收到提醒簡訊,如何不靠GPS追蹤足跡,商業周刊,2020 年 4 月 21 日。↩︎

  14. 林敬倫,Ct值12!境外染疫返國住台北旅館 回宜蘭家中喉嚨痛自篩確診,自由時報,2021 年 12 月 14 日;江慧珺,桃園防疫旅館群聚7人檢出同病毒株 跨樓層關聯待判定,中央社,2021 年 12 月 17 日。↩︎

  15. 葉臻,桃園機場群聚確診者連5天參加歌友會 衛生局採檢800名會員,中央社,2022 年 1 月 6 日。↩︎

  16. 張茗喧、江慧珺,即日起嚴格要求餐廳實聯制 陳時中:未執行就禁內用↩︎

  17. 賴文萱、林冠吟,旗津日篩萬人0確診! 陳其邁鞠躬謝居民醫護:市府做你們後盾,Ettoday 新聞雲,2022 年 2 月 7 日。↩︎

  18. 雅棠、吳姿賢、徐如宜、林巧璉、鄭國樑、楊湛華、劉懿萱,高雄港引水人確診 接觸40艘船,聯合新聞網,2022 年 2 月 7 日。↩︎

  19. 蘋果日報,日翊員工確診母在這擺攤 「龍潭市場」休市3天並設篩檢站,蘋果新聞網,2022 年 2 月 4 日。↩︎

  20. 賴文萱,宗教聚餐團染疫擴散!已24人中鏢 高雄北上參加5中3,ETtoday 新聞雲,2022 年 2 月 18 日。↩︎

  21. 蔣文宜,COVID-19/新增3例本土,雙北+2感染源不明、1例死亡,65例境外移入,華人健康網,2022 年 2 月 25 日。↩︎

  22. 簡浩正,「實質清零」!陳時中最在意台南藥師案「監測到3/21」,三立新聞網,2022 年 3 月 10 日。↩︎

  23.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指揮中心即日起調整北北基桃住宿式長照機構訪客及新進住民管理等COVID-19應變措施,2022 年 1 月 9 日。↩︎

  24.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因應國內發生Omicron變異株本土確診病例,指揮中心自即日起調整醫院陪(探)病管制及醫療照護人員管理等醫療應變措施,2022 年 1 月 9 日。↩︎

  25.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全國醫院即日起除例外情形,停止開放探病,並調整住院病人、陪(探)病者及醫療照護人員篩檢及疫苗接種等相關規定,2022 年 1 月 24 日。↩︎

  26.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高雄港將試辦進港船舶提供船員COVID-19 PCR或快篩報告,請必要登船人員務必提高防疫意識並落實健康監測,2022 年 2 月 25 日。↩︎

  27.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3月7日起開放非本國籍商務人士來臺,2022 年 2 月 24 日。↩︎

  28. 楊晏琳,疫情爆發「民眾輕忽實聯制」 指揮中心:未落實最高罰1.5萬元,Ettoday 新聞雲,2022 年 4 月 1 日。↩︎

  29. 趙麗妍,台中林酒店未落實實聯制 市府開罰1萬5000元,中央社,2021 年 4 月 3 日。↩︎

  30. 黃韻文,掃實聯制了嗎?「不掃就是不掃」理由曝光:這藉口超瞎,NOWnews,2021 年 3 月 5 日。↩︎

  31. 2022 年 1 月 22 日陳時中於記者會上宣布嚴格要求實聯制,實聯制簡訊發送數量於前一日僅 1012 萬餘筆,躍升至當日 1192 萬餘筆、隔日 1497 萬餘筆;然而在 4 月 1 日指揮中心再次重申落實實聯制時,發送數量從前一日 977 萬餘筆爬升至當日 1106 萬餘筆後,便掉到 920 萬餘筆。其後有一段時間維持在 一千萬筆至一千兩百萬筆的規模,比較值得注意的是在 4 月中旬疫情持續擴大、疫調逐漸無法消化每日大規模的資料調閱,指揮中心開始宣導民眾使用社交距離 App 甚至特定場所(如餐廳)可替代簡訊實聯制之後,週間的每日發送量並沒有減少,週末的發送量反而增加到一千三百、一千四百萬,有可能是疫情加劇,週末人潮較多的場所習慣性地要求來客落實實聯制、甚至更嚴格執行之故。↩︎

  32.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臺灣社交距離APP」功能已優化,請民眾踴躍下載使用,落實自主防疫,2022 年 4 月 12 日。↩︎

  33. 陳婕翎、江慧珺,社交距離App可望取代實聯制 逗留2分鐘以上場所適用,中央社,2022 年 4 月 12 日。↩︎

  34. 聯合新聞網,實聯制好煩能不要掃嗎?「台灣社交距離App」10個QA看懂怎麼使用,2022 年 4 月 13 日。↩︎

  35.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指揮中心宣布,4月25日起實施重點疫調、自4月26日起縮短居家隔離天數為3+4天,另回溯目前已居隔超過三天者,自4月27日開始解除隔離,2022 年 4 月 25 日。↩︎

  36. 陳婕翎、江慧珺,社交距離App逾800萬次下載 改版後將取代簡訊實聯制,中央社,2022 年 4 月 25 日。↩︎

  37. 楊雅棠、邱宜君、謝承恩,「沒有實質效果」 指揮中心即起取消實聯制 防疫措施維持到5月31日,聯合新聞網,2022 年 4 月 27 日。↩︎

  38. 值得一提的是,三級警戒期間在手動調閱不易、資料實際利用次數少的情況下疫情仍得到控制,雖使此一措施的有效性以及資料蒐集的必要性受到質疑,相對而言因實際利用的困難,資料在疫調時遭受不當調閱的可能性也較低 (但不表示資料不會有其他不當調閱的情況)。因此,伴隨疫調輔助平台上線,有關單位能考慮資料調閱的課責性問題並透過 1922 疫調平台提供民眾紀錄查詢功能,實值肯定;但民眾僅能查詢 28 天內的調閱紀錄,形同要求民眾必須在短時間內查詢記錄方能對不當調閱有所察覺,也降低了平台的課責功能。↩︎

  39. 黃郁涵、陳聖翰,北市增19例 SOGO忠孝館閉館清消.員工快篩,民視新聞網,2022 年 4 月 3 日。↩︎

  40. 雖因資料不齊無法進行正式統計,但在確診人數相對較少時,我們多次觀察到在調閱數較高的日期經常也有新聞報導指出大型百貨有確診者的足跡。確診者的生活型態比確診案例數量對調閱量的影響可能更為直接。↩︎